文|孔繁利
  1956年,阿姆斯特丹的三位攝影家米倫登克(Ben Van Meerendonk)、謝勒(Kees Scherer)和威斯固態硬碟安裝曼(Bram Wisman)把一次荷蘭全國性的攝影比賽擴展為國際性的新聞攝影比賽。
  這一國際性的新聞攝影比賽就是後來的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簡稱“WPP”,通稱“荷賽”),由總部關鍵字設在荷蘭的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主辦。該比賽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威望極高的新聞攝影賽事,其宗旨是“促進信息的自由,不受限制地交流,鼓勵高水平的專業新聞攝影”。
  荷賽自1957年開賽以來,深受全球攝影師追捧。每年來自全球一百二十多個國家的五六千名攝影師的十餘萬攝影作住商不動產品集中到阿姆斯特丹,由19名專家組成的一個獨立的評審團對其進行評選。
  一般而言,荷賽在每年的12月1日在其官方網站負債整合(www.worldpressphoto.org)接受參賽作品提交,在次年的1月15日左右截止(申請賬號及密碼在1月9日左右截止),2月15日左右公佈比賽結果。
  中國攝影與荷賽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在1959年,45位中國攝影家的55幅作品參加了第3屆荷賽,最終45幅入圍;2新竹售屋9年後的1988年,新華社記者楊紹明以作品《退下來的鄧小平》獲得第31屆荷賽新聞人物類三等獎,中國攝影在荷賽中實現獎項零的突破。
常河作品《中國動物園》
  又過8年,也就是1996年,中國山東攝影師李楠以《聊城少兒雜技學校》獲第39屆荷賽藝術類單幅一等獎,這是中國首位獲得荷賽一等獎的攝影師。
  2000年,時任中新社攝影記者的王瑤,以紀錄“中國舞蹈皇后”陳愛蓮的《60歲重返舞臺》獲第43屆荷賽獎藝術類組照一等獎,這是中國首位獲得荷賽獎的女攝影師,而且還是一等獎。為了拍好該這個專題,王瑤前後跟拍攝對象共同生活了十幾天,日夜觀察主人公的一舉一動。
  截止2013年第56屆荷賽,已有三十多位中國攝影師獲過荷賽,其中,女攝影師3位,分別是王瑤、周馨、李楊。
  迄今為止,中國軍團奪獎最多的一屆荷賽應屬2009年的第52屆,當時取得三金兩銀一銅的戰績。也是在這一屆上,獲獎的中國攝影師中,有倆趙青,姓名相同,性別相同。不同的是,一個趙青,來自北京青年報,以《北京電視上的奧運會》奪得體育專題類組照一等獎,作品從生活化視角表達家門口奧運會這一信息,以小博大取得完勝;另一個趙青,來自深圳晚報,以《北川幸存者》在震後家園廢墟上生火做飯的畫面獲得一般類新聞單幅二等獎,也是以小細節見大情感的典範。地域上,一南一北;題材上,大悲大喜。
  有句話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在荷賽上也適用,從第一次獲獎的作品《退下來的鄧小平》到第一次獲得一等獎的作品《聊城少兒雜技學校》,都具有中國特色,前者展示中國政治大人物的平凡一面,後者描述中國社會小人物的不平凡一面。
  這一特點此後的諸多獲獎作品都有體現,比如兩度獲荷賽的祁小龍,先是拍《中醫針灸》後又拍《茶館評書》,邱焰的《李小雙體操學校》,王剛的《彞族牧羊人》,傅擁軍的《西湖邊的一棵樹》,曠惠民的《湘潭紀念毛澤東》,都很中國。
傅擁軍作品《西湖邊的一棵樹》
  當然,在獲獎作品中,也不乏“異類”,比如常河的《中國動物園》,李潔軍的《複製戰爭》,方謙華的《被鎘污染的橘子》以及區志航的《那一刻》。無論從表現形式還是題材選擇上,都試圖嘗試新東西。
  有些獲獎作品的誕生也頗有趣味,比如攝影師李潔軍,既是攝影記者,也是超級軍迷,業餘愛好收集各種軍事仿真玩具,還收集小型沙盤,在家做演習,自得其樂地“還原”某次戰役的過程。所以,用玩偶《複製戰爭》是一個軍迷攝影師的另類戰地攝影。
  許少峰的《拆遷》,可謂“一波三折”,差點錯失。據他回憶,事發當天上午,他接報趕到現場,拍了些中規中矩四平八穩的照片,當事人被勸下來後,他也回去了。午飯後,竟又接到熱線,人又爬上去了。當時他還糾結去還是不去,最後還是去了。到了現場,還是那人,位置也跟之前差不多,為避免重覆,許少峰就到附近天橋上拍出了這張獲獎作品。
  作為一個荷賽獎的圍觀群眾,我想對攝影師朋友說的是,要想拍出好作品,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要保持自己的個性,拍攝自己感興趣或熟悉的;要始終保持對攝影的熱情,既要勤跑腿,又要多動腦。
  至於參賽奪獎,這個可以有,但不是必須的。拍攝時,要努力,比賽時,要淡定。成功,不是一次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編輯:SN1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63simc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